发布时间:2015-12-28 | 来源:刘卓军
远见需要科学判断和信念,信念需要超常勇气和远见
Vision requires scientific judgment and belief
Faith needs extraordinary courage and foresight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院 刘卓军
不久前去了趟延安和壶口瀑布。黄河的气势磅礴让你没法不想到,干成一件事必须拥有持续的动力;走入延安则加深了一个已有的体会,成就一番事业离不开远见和信念。什么是远见?只谈论昨天今天和明天当然不是远见,做到有远见至少要想后天的事。在为实现未来事业的奋斗过程中,通常不会一帆风顺,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挑战,尤其在情形不明朗或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还能坚持下来,就一定要有信念。不妨细品品,创新创业的成功者往往具有坚守信念和富有远见的禀性,在成功的道路上,远见和信念总会如影随形。
1920年代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 - 1938)在他的科幻作品 - 戏剧《罗素姆万能机器人》中,根据Robota(捷克文,原意为“劳役、苦工”)和Robotnik(波兰文,原意为“工人”),创造出“机器人(Robot)”这个词汇。时至今日,机器人已经由舞台由科幻走入我们的社会,现身于人们实际的生活当中。
从科学道理上认为能制造出机器人的想法甚至在工业机器出现之前的17世纪就有所萌芽。今天我们知道,17世纪科学最伟大的发现,就是有一些人认为自然界的变化是通过一系列机械机制的作用才得以实现的。早期的一些重要人物包括法国数学家布莱思·帕斯卡(Blaise Pascal,1623 - 1662),他发明的计算器毫无疑问成了今日计算机的原型;意大利科学家乔万尼·阿方索·博雷利(Giovanni Alfonso Borelli,1608 - 1679)则试图将物理定律应用于分析生物的动作,进而探索万物的运作用机械运动模型来比拟的可能性。这些持有机械论哲学观点的科学家们甚至言明:上帝在创造世界并使之运作时,也是要遵从物理定律的。
然而,让人们看到机器人从概念到实物,从舞台到现实之曙光的还是约瑟夫·恩格尔伯格(Joseph F Engelberger),这位被称之为“机器人之父”的美国人,1925年生于纽约。1958年在其33岁的时候,恩格尔伯格创立了意为万能自动的Unimation公司,并于1959年制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工业机器人 - 尤尼梅逊,第一台机器人的样子很像一个坦克炮塔,“炮塔”上伸出一条大机械臂,上又接一条小机械臂,小机械臂上安装操作器,因此,称尤尼梅逊为机械臂似乎更准确。恩格尔伯格的成功很大程度得益于与美国人乔治·德沃尔(George Devol,1912 - 2011)的情投意合。1954年,这个动手能力极强、不曾上过大学的德沃尔设计了世界上第一台电子可编程的工业机器人。在一次鸡尾酒会上,他与工程师恩格尔伯格因彼此最爱的科幻小说家相谈甚欢,其间乘兴解释了自己的发明概念。恩格尔伯格则饶有兴致地倾听着,并很快意识到这项新技术的价值。于是,一拍即合,一个技术创新与商业化和实用化的完美融合的神剧就这样拉开了帷幕。从纸上谈兵到产品落地,这个过程要面对的风险是巨大的,是远见、勇气和信念使得恩格尔伯格坚持着向前冲。到了1983年,在尤尼梅逊产品项目发展火爆之时,恩格尔伯格又自我加码开始了研制服务型机器人的征程。恩格尔伯格认为,服务型机器人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一旦这类机器人像其它机电产品一样被人们所接受,走进千家万户,其市场将不可限量,伴随而来的将是民众生活的高质量。
从1954年到1983年,恩格尔伯格把工业机器人由设想变为实物并不断完善,从1983年到现在,恩格尔伯格又把服务型机器人由概念打磨出目前已在世界各国几十家医院投入使用的“护士助手”机器人。两个30年,从无到有,从毛坯到精装修,靠的是勇气、才智,尤其是远见和信念。
“ 现在,各种类型的智能机器人大量涌现,下一个30年会发展到什么程度? 社会与民众对此充满期待。 毫无疑问,机器人事业要走向美好未来,需要多方力量的积极参与,甚至包括相关联的数学问题的解决。其中,选准关键问题并给出有效解决也需要科学家包括数学家们的远见和信念。延展开来,做好任何事,做好任何事业,都需要远见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