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家吴文俊(1919 - 2017)
是英雄创造历史,还是奴隶创造历史,甚或是英雄和奴隶共同创造历史?这不过是一些不同的观点,但历史上这些观点之间却曾发生过影响到生死的争论。理解也好,不理解也好,这些不同观点都将陪伴人类社会的发展而长久存在下去。但有一点应恒古不变:人们总要向英雄学习、致敬,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
概括起来,英雄就是杰出人物,肯定包括科学家尤其是科学大家。刚刚去世的中国数学家吴文俊当然是英雄。按照吴先生自己所讲,他早年的志向是做一名物理学家,命运使然却让他走上了数学研究之路,这或许是物理学界的遗憾却为数学界特别是中国数学赢得了骄傲。
新中国成立之后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前,国家曾于1955年和1957年先后两次共授予了190名科技人员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的头衔。他们是中国科技界的宝贝、是元老,也是今天被称之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的最早成员。随着2017年5月7日吴文俊先生的离世,这190位科技星辰已经全部陨落了。吴先生走了,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是的,社会在演进、时代在前行,但好的思想好的精神还是定海神针,必须坚持并发扬光大。前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5月11日参加完送别吴先生的仪式之后,撰写出了饱含激情的文章“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 追忆吴文俊先生”。温家宝同志情深意重地回忆了与吴先生的交往,包括以总理身份曾两度到吴先生家看望的情形。温家宝同志讲,“吴先生曾说:我要向我的老师陈省身学习。他直到去世的时候还在研究问题,真的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不仅要死而后已,还要死而不已。” 温家宝同志说,“吴先生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他深深热爱的祖国和数学,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思考和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如果生命再给他一些时间,他还会为自己的国家在数学领域做出更大的贡献。从这一点上说,他同样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吴先生乐观向上、心胸宽广、办事认真、热爱事业,这些品德在我跟随他学习、共事的31年之时光里感受颇深。或许是因为他内心具有的物理情结,一个在基础理论和数学方法构建上贡献巨大的科学大家,对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极为重视。例如,他把自己在拓扑学方面的深厚造诣用在了电路板布线有效性的研究上;他曾对体现智能装置本质特征、又有非常广阔应用场景俗称“六条腿”的Steward平台算法研制上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近年他还对大整数分解这类与信息加密解密关联极为密切的数学问题进行着潜心研究。足以看出,吴先生的干劲、追求和精神面貌 - 他真的是宝刀不老,青春心态。在年龄问题上,他曾多次表示,七十不稀奇、八十有的是,争取活过一百岁,关键是要做出有意义的事情来。
社会的健康发展、经济的高质量提升离不开科技成果和科技实力的支撑,也需要科学思想和科学家精神的指引。事实上,前辈科学大家们,尤其包括全部190位早期的院士,都是值得后人学习的榜样。由他们开始创立和发展起来的科学家精神,本质的特征就是: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崇尚创新百折不挠;志向高远脚踏实地;学习不倦探索不断;不惧艰辛勇往直前。向科学大家致敬是提高全体社会成员素质的基本态度,是学习科学大家精神的开始、是传承科学大家思想的前提。
吴先生感人之处非常之多。例如,他在年近六旬时“竟敢”开创出新的研究方向。其时,他“无意”中涉足了如今最时髦的研究领域 - 人工智能。具体地讲,他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方式进行几何定理的机器证明。创建一套新的方法是非常不容易的事,尽管他的数学修养和功底非常棒,但60岁左右的人还要学习计算机语言还要编程序写代码在计算机上苦算所要面对的挑战是可想而知的 - 那的确是一段艰苦奋斗的时光。吴先生坚持着,吴先生成功了。吴先生的方法及成果理所当然被学术界给予了高度赞赏和肯定。国际“人工智能”学术期刊两册合刊专门介绍和报告与吴方法有关的研究工作。吴先生后来说,他从事定理机器证明研究并取得成功源于两点,即计算机及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和受到中国古代数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影响。
事实上,吴先生的志向更远大,他希望推进数学机械化(MM)的研究。他认为,机器的出现延伸了手的能力,计算机的出现则必然能延伸脑的能力。数学研究追求巧思简洁是一种必然,借助计算机将巧思过程中的一些工作甚至一时通过巧思及传统方法难于解决的工作做有数学理论支撑的化简成繁的努力也是一种选择,“繁”和“多”不可怕,只要能设计出相应的算法交由计算机去求解去计算去推导就可以,路径不重要,问题解决本身是王道。
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1990年支持创立“数学机械化研究中心”
2015年6月初的一天,我组织了一次小规模的户外活动,和几个同事陪同吴先生和他的老伴去昌平考察。因为当时96岁高龄的吴先生已基本宅在中关村的家里,所以这次外出令他非常开心。我们参观了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一对美国夫妇阳早和寒春的故居及他们创建和经营的奶牛场。看得出,吴先生非常认同和赞赏这对美国夫妇在融入中国后几十年如一日艰苦奋斗、孜孜不倦为中国发展而献身敬业的精神。而吴先生自己又何尝不是为中国数学的发展和复兴砥砺奋进呢!
2015年6月3日和吴先生一起参观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参观期间,当吴先生看到写在院墙上的大字标语“农业的出路在于机械化”时,即刻大声而诙谐地说“数学的出路也在于机械化”。是的,想来吴先生开创并身体力行推进数学机械化的研究已有四十多年的时间了,但他依旧初心不忘,矢志不移。
现在,98岁的吴先生走了,虽没能活过100岁,但只要他的精神得以秉持,就如温家宝同志所作“鞠躬尽瘁,死而不已”的评价那样,吴先生就是永生的。他的敬业精神、他的学术思想当然会被传承和继承下来,一定的!
2016年6月11日在吴先生家中讨论问题(摄影/王林)